宸殿位於小御所的西側,是寺內最大的建築物,是德川家康的孫女東福門院(後水尾天皇的皇后)曾經的住所,在明治時期燒毀後重建的。由於「宸」是皇帝的意思,宸殿是門跡寺院特有的,寺內主要的法事都在此舉行,裡面供奉了有淵源的天皇以及歷代門主的牌位,因此宸殿前方分別種了「右近之橘」與「左近之櫻」。
日本佛教教派之一的淨土真宗,其開山始祖親鸞上人就是由第三代門主慈圓剃度,在青蓮院落髮出家為僧的。裡面的障壁畫濱松圖原本是德川家康的孫女出嫁之時,附屬在幕府建造的陪嫁宮殿中,後來隨宸殿一同被建造賞賜下來,如今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。而宸殿西方的四腳門--御幸門是從明正天皇的中和門院的舊殿門移建過來。
好文亭是後櫻町上皇暫居青蓮院之時的學問所。明治時期以後是做為茶室來使用的,但在1993年被縱火燒毀,2年後又重新復元建造了。位於北方的植髮堂則是奉祀親鸞剃度之時的頭髮,在1759年建造,於1880年移至現址。而位於入口處右方的長屋門則跟四腳門一樣,都是移建自中和門院舊殿門。
青蓮院的庭園也非常有名,主庭「龍心池」相傳是室町時代的名家相阿彌所監造的,所以又被稱之為「相阿彌之庭」。借景粟田山,充滿幽邃情趣的池泉回遊式庭園。池上半圓形的的美麗石橋稱之為「跨龍橋」。龍心池對岸南邊高高砌起的石堆瀑布名喚「洗心瀑」。龍心池的中央有塊近兩千貫重的大石頭,宛如沐浴水中的龍背。
而位於華頂殿東面的則是「霧島之庭」,相傳是江戶時代的小堀遠州所監造的。好文亭內側的山腳斜面種了一面的霧島杜鵑,每到5月黃金週連休的時候渲染了一片艷紅,因此才被稱之為霧島之庭。相比於相阿彌之庭,這個庭園造景較為平面,但卻是讓人感受到調和與統一的美感。
在青蓮院待了2個小時左右,遊客並不多,而且外國人大概佔了近一半。然而裡面幽玄的景致以及靜謐的氛圍,讓人流連往返,尤其是在初夏帶點悶熱的京都,給了我們一段悠閒的午後時光,也為我們這趟初夏新綠時節的京都之旅畫上一個完美的句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