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大阪的造幣局,全名是「獨立行政法人造幣局」,專門製造硬幣、勳章以及金屬工藝品等,還有金屬與礦物的分析與實驗,貴金屬的加工與鑑定等的日本獨立行政法人之一。在造幣局內還有造幣博物館。
然而,造幣局為一般民眾所知曉的卻是每年四月中旬的「桜の通り抜け」。位於大阪市北區的造幣局內,靠近大川沿岸有一條長約560公尺的通路,通路兩側種滿了櫻花,每到櫻花盛開的季節,吸引了無數的海內外遊客前來賞櫻。
在江戶時期的天保年間,伊勢國津藩主藤堂家就在大阪別邸的堤岸上開始種植櫻花,每年在賞花時節還會邀請親友前來賞櫻。然而明治維新廢藩置縣之後,有一部分被政府回收,將造幣局設於此地。並且將園內的櫻花移植到大川沿岸的道路上,然後在造幣局內又種了新的櫻花樹,這是如今的櫻花通道的源流。
到了西元1883年時,當時的造幣局長遠藤謹助認為不應該只讓在那裏工作的人賞櫻,因此便對外開放。剛開始開放時,只有早上10點到下午4點,後來就慢慢的延長。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中,造幣局的櫻花因為空襲,有大半的櫻花都被燒光了。戰後在又陸續從北攝一帶移植過來。
1947年,時隔五年,造幣局的櫻花通道終於再次開放。之後也持續地種植櫻花,四年後終於恢復到戰前時的狀態,並且從這一年開始實施夜間開放。而在1959年的開放期間更是創造了有史以來最高的賞櫻人數--106萬人。
但是,在1967年發生了推擠事件,造成了1人死亡。痛定思痛便開始進行大門以及通路的拓寬工程,同時針對每天臨近關門時刻,人潮混雜的狀況採取一連串的對應措施。在1975年4月19日創下了單日最高參觀人數--36萬人的紀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