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來到六角堂時,天色已經完全黑了。六角堂其實正式的山號是紫雲山頂法寺,是天台宗系的單立佛教寺院,然而由於頂法寺的本堂是平面六角形,所以自古以來就被通稱為「六角堂」。
相傳在敏達天皇時代,有一尊黃金的如意輪觀音像漂流到淡路島。聖德太子認為這尊觀音像是他前世去中土修習佛道時所信仰的佛像,所以把這尊佛像當成隨身攜帶的念持佛。聖德太子在西元587年為求得建立四天王寺所需的木材而造訪了京都。聖德太子在池中沐浴時,便隨手將這尊如意輪觀音像放在旁邊的木枝間。
結果觀音像竟然變重,甚至無法移動,而且還散發光芒,宣示自己已守護了聖德太子七世,從今以後將要長駐此地,普渡眾生。聖德太子聞言便在四神相應的此地蓋了伽藍。而鎮守神唐崎明神則化身為一個從東方而來的老翁,告知了靈木所在,聖德太子以此木建了六角形的堂,這是寺裡相傳的六角堂由來。
不過,在1974年所實施的挖掘調查,卻完全無法找到任何飛鳥時代的遺跡,且推定實際創建的時間約在紀元10世紀後半左右。而且,六角堂首次出現在史料中,是在11世紀初期。諸如在藤原道長的日記中曾經提到「六角小路」這個地名。由此可見,六角堂在平安時代後期,就已經是著名的觀音靈場了。
據說聖德太子命令當時同行的小野妹子出家,在佛前供花,而這個寺坊就位在當年聖德太子沐浴的水池旁邊,因此稱之為池坊。池坊的僧侶就成為住持,代代為如意輪觀音供花,並兼任池坊的「家元(掌門人)」。
在15世紀時就曾經留有因為插花技巧非常獨特而聞名的記載。池坊12世專慶更是因為身為立花的名手而知名,從這時開始池坊的立花就誕生了。之後13世專應更是數度被招喚入宮,並首開先河將立花的理論與技術系統化地整合。如今,而在六角堂的北側,便是日本花道源流,同時也是最古老、會員數最多的花道家元--池坊的總部。
由於六角堂位於京都的市中心,所以寺內腹地非常狹小,一進入山門就可以看到本堂。周圍則有親鸞堂、納經所,本堂後面則是傳說當年聖德太子沐浴的水池,還有祭祀聖德太子的太子堂。北側就是池坊本部大樓。
我們來的那天剛好是六角堂開放夜間參拜的頭一天,所以即便下著小雨,可是寺內還是有不少來欣賞夜櫻的人群。除了夜櫻外,寺內還有幾個池坊的創作展出,而在池坊本部大樓內還有特展。不過,因為逛了一整天,累了也餓了,所以決定還是先回京都車站前的地下美食街覓食去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