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在來的車上,聽坐隔壁的台灣女生說,哲學之道的櫻花已經全開了,而且明天可能會下雨,所以我們就決定改變原定的行程。從靈寶館出來後,就不搭公車回京都車站,而是去搭地下鐵。往醍醐寺的正門往山下走,經過一片社區,就到了地下鐵醍醐站。我們這次買的機+酒,有附贈一張京都兩日券,進醍醐站時就拿出來用,搭乘東西線來到蹴上。從蹴上車站出來按照指示走,很容易找。
過去從大津跟京都得要翻山越嶺,對於過往的旅人以及貨物運輸來說,都是一大難題。所以從平清盛的時代開始,就一直在思考要好好利用鄰近的琵琶湖來興建水利工程,除了可以灌溉田地外,還能夠發達水運。可是這個願望一直到了明治初年遷都東京以後,為了要振興日趨衰退的京都經濟,才真正合全京都行政機關、全市市民的力量,開始了疏濬工程,而其中的一環就是這個傾斜鐵道(インクライン)。
明治27年(西元1894年)京都長20.2公里的運河建造完成,可是途中有兩處因為水路落差過大,所以鋪設了傾斜鐵道。而其中的蹴上傾斜鐵道長度有581.8公尺,是世界最長的。(另一處為伏見傾斜鐵道,長290.8公尺,目前已拆除。)將琵琶湖與京都的淀川連結起來,使得北陸、近江地區得以跟阪神一帶連接起來。
將沿著水路來到蹴上堤壩或南禪寺堤壩的船隻,整個放到這個坡道的台車上面,原本是打算利用水車的動力來讓起重機跟水中的齒輪運轉,用纜繩來拉軌道上的台車。可是後來工程技師去美國考察之後,將水車發電改為使用電力,建設了日本第一個發電所。到了明治44年搭船的人次更是高達13萬人。但是隨著京津電車、京阪電車的開通,旅客人數減到只剩3萬多人。再加上JR的前身日本國鐵開通了東山隧道,開設山科車站,最後完全失去了船運的功能。
貨運方面也是如此,在大正14年達到最高峰22萬3千公噸、一日有150艘的船隻使用這條傾斜鐵道。可是之後,開始慢慢的走下坡,尤其是陸地運輸的加速發展,到了昭和26年(西元1951年)最後一艘運載砂石的船離開後,就結宿了60年來的使命。儘管如此,在這數十年間,蹴上傾斜鐵道擔負了日本文明開化以後,讓京都再生、不至於因此沒落的艱鉅使命。所以在1996年將蹴上傾斜鐵道指定為國家史蹟,永久保存。
而如今的蹴上傾斜鐵道,除了是見證京都近代化的史蹟外,更著名的卻是每年櫻花季時,在傾斜鐵道兩側盛開的櫻花。就像一條櫻花隧道一樣,讓每年追逐櫻花而來的人們,總是傾倒在這浪漫的櫻吹雪中。甚至還看到有華人特地跑到這裡來拍婚紗。
留言列表